更新时间:2025-11-01 04:04:40
东京好大,分开了就可能一辈子都找不到了。
我们看过东京、看过热海了,可以回家了。
任何人都最重视自己的人生。
黑白片,没有色彩渲染,仍能使人五味杂陈。记得高考毕业爸爸带我去保险公司咨询给我买的保险时,我听到爸爸给自己和妈妈买了养老保险,我当时问他:怎么,不相信我长大能混得好吗?不相信我有照顾你们的能力?说的时候心里挺不是滋味的,觉得是父母不信任自己对自己没有报太大希望。直到看了《东京物语》,我明白了,我长大了未必能做到为我曾经说的这句话而负责,我或许也会认为自己的人生才更值得重视。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可能是突然的,前几天我还看了一部短片《如愿》,是一个学生拍的短片,叙事简单但很打动人。背后的故事是现实中的自己并没有见到病危的爷爷的最后一面,导致这成为了他人生中很大的遗憾。而影片中的主人公则是和爷爷在他工作的地方北京,也是一个对爷爷来说无比骄傲的城市合了影,没想到这是和爷爷的最后一面,无论搬家多少次爷爷怕经常不好好吃饭的他弄坏了身体而买的冰箱一直陪着他。可能最圆满的事情只能发生在影片里吧,刷过的弹幕更多的是遗憾、懊悔。
言归正传,为什么今天会看这部影片,可能是缘分,买了几本剧本,里面我最熟悉的名字就是《东京物语》,因为艺考那年背文常时背了好多遍,早已记在心里。里面的家庭刻画是很东亚式的家庭,子女众多,儿女双全,大部分都有了幸福的家庭、稳定的工作,邻居经过门口都尝尝夸赞这么多孩子都能为父母尽孝。可父母去了东京后,父母觉得麻烦儿女,儿女因为工作无法抽出时间陪父母在东京转转,父母犹豫该去哪个儿女家住,但儿女们也未曾想这时隔多年的东京见面,竟是和母亲的最后一面。
在我没有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前,我觉得这一家人好冷漠,父母亲在东京的时候没有给予充分的陪伴,在母亲去世后还能说出“当时还说了好多话,去了东京、热海这么多地方算是对了”我觉得冷冰冰的话。我会觉得当时在东京儿女们怕麻烦各种推脱,只有纪子,一个儿媳妇,都比亲生儿女们孝顺。但当时的时代背景是,日本刚结束战乱,大部分家庭都经历了生离死别(影片中孝顺这一形象刻画的最明显的儿媳妇因为丈夫去世而一直守寡),他们对待亲人的态度几乎都是冷静的可怕、冷静到观影者可能都难以理解,可这就是当时的社会。我们作为这个时代的观影者却无法批判,因为有环境因素的影响存在,我们或许也能得到启发,你长大后是否做到了你小时候口口声声看似玩笑话的那些承诺。eg:我长大了给你们买大房子、买豪车,你们老了我养你们......(插播一句我小学还给我妈说我长大了带她吃美国大鸡腿)。
影片中的构图、人物站位也别有用心,母亲去世后构图很饱满,儿女们挤满了平时只有两人居住的房间,与影片开头空旷的构图形成对比,好像只有在这种时候一家人才能聚齐。人物站位上,母亲去世后所有的男性出奇的冷静,坐的离母亲遗体较远,女性则围在母亲身边痛苦,除了男性已经经历过战场上的太多生死外我想不出更合理的解释。
“孩子长大后,都会渐渐离开父母,等到了一定的年纪就会有和爸妈不同的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下一篇:一起到清晨
精品创作如何诠释山东的“山河与人心”
